安全管理是个“技术活”
大城县提升安全生产专业监管水平,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基层监察队伍,既专业执法又专业服务,全县各类生产事故率大幅下降,成为河北省和廊坊市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先进县。大城县安全监管的做法表明,安全监管是个“技术活”,用专业力量才能把这个“技术活”干好。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明,安全生产监管技术性很强:其所涉及行业众多,几乎涵盖所有生产经营领域,要求监管人员对既要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又要对辖区化工、机械、电子等多学科知识均有所了解。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各种新产业、新工艺、新材料等不断面世,新技术应用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不少企业生产水平、管理能力低下,安全生产各种矛盾丛生。你不懂得相关知识,不了解企业安全“软肋”,不掌握安全疑难病症的“处方”,如何能为企业安全“把脉问诊”?
然而,环顾我们周围,不少地方安全生产治理技术含量不足,仍停留在凭经验管理、靠检查督导阶段,碎片化、粗浅式的安全执法检查成为监管的主旋律,有的失之于浮:工作不具体、不扎实、不深入,热衷于夸夸其谈,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走马观花,习惯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有的失之于盲:不知道企业隐患所在、风险的在、管理的重点是什么,到企业走马观花,查不深、查不准、查不细、查不实,满足于凭经验看、听、摸、闻、记,只会查安全帽、挡护板、逃生门,没有抓住实质和重点;有的失之于松:照片一拍了之,隐患一查了之,违法一罚了之,不注重对隐患整改措施的跟踪、落实和验证,走过场的检查,“空档式”的问责。这种蜻蜓点水、比着葫芦画瓢的安全治理,很难从系统性、根本上解决安全管理基础薄弱问题。江苏省响水县化工企业爆炸事故,就炸出了企业长期带病生产、隐患迟迟得不到解决漏洞,暴露出我们在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不技术、不专业、不深入问题。
安全管理,重在基础,重在治本。何为基础、根本?生产者和管理者素质就是基础、就是根本,对于企业来说,加强职工培训、完善约束制度、强化安全责任就能有效防范事故,而对于监管者来说,树立本质安全理念,把事后的行政考核和责任追究转变为事前的防控和监察,将安全寓于生产、管理和科技进步之中,注重源头治理,才能筑牢防范事故的堤坝。而实现源头治理,安监人员必须博学多识,用法律知识、专业管理知识把自已武装起来,多一点常态化检查,多一点实际指导,多一点事前综合预防,把监管工作做常、做细、做实,日复一日,久久为功,本质安全就有望实现。
安监工作专业性很强应该没有异议。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就认识到了加强基层专业性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发文提出要强化安全生产基层执法力量,对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结构进行调整,3年内实现专业监管人员配比不低于在职人员的75%。如今,3年已经过去,各县是否实现了专业力量达标?如果监管人员没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和专业知识,靠当“万金油”“游击队”做安监工作,焉能保证企业不出事故?希望各地在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时,也检一下落实基层专业力量配备情况,该培训的培训,该招考的招考,切实实现会监管、能监管、实监管。
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安监部门虽不是包治百病的神医、没有包打天下的本领,但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做为一线监察人员首先要做到素质达标,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较高的法律素质和专业知识。根据工作需要,加强监察人员的法律培训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重视他们的知识更新。同时上级安监部门应结合实际工作制定相应的工作手册(相当于岗位操作规程),不断规范监察人员工作方式方法,让监察人员可以依据工作手册要求开展工作。